十五载送万部电影进山村
张包春:只要需要,我还会把电影放下去
江西日报记者 郁鑫鹏
编者按:
乡村文化工作者,是基层文化阵地的守护者。多年来,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今日起,本报推出“寻找最美乡村文化工作者”系列报道,希望通过一个个在田间地头耕耘文化人的故事,反映近年来农村文化面貌发生的显著变化,同时生动展现“最美乡村文化工作者”扎根乡村、甘于清贫、执著奉献的最美品格。
他是一个农民,却干上了文化事,而且一干就是15年:把1.2万部优秀影片送到农民家门口,把文化“种”到村民心坎上。
他叫张包春,今年59岁,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人。
2月18日中午,一场大雨,让张包春当天到仙源乡清溪村放映的计划泡汤。张包春喃喃道:“看来一年到头在外务工的孩子,怕是今年看不上我的电影了。”正月以来,张包春抓住农民工返乡的机会,已进村入寨放映了10场电影。
1974年,19岁的张包春因万载潭口水电站修建当上电影放映员,3年后工程竣工他也中断放映。1998年,国家提出“2131”目标(21世纪初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那时已在自家阁楼办“龙田村民广播站”7年的张包春,再续电影情缘——他的自行车后座又多了一套行头:农村16mm电影放映机。
张包春主要负责解决仙源、赤兴、潭埠3个乡镇28个行政村7.3万名村民看电影难问题。万载县电影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5年里,张包春放映电影4000余场,放映影片1.2万余部。张包春负责的乡镇均属山区,最远的山村距县城八九十公里,最高的山村海拔达1200米。“那里的老百姓最需要文化,我是老党员,所以我主动提出去那些地方放电影。”张包春说。
多彩的银幕,斑驳的光影,照亮了那些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村落的夜空。与赤兴乡花桥村高洞村民小组毗邻的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雁溪村边民,经常来江西看电影,他们由衷赞叹“江西农民更有眼福”。
在通往这些村落的路上,以前步行十来公里是家常便饭,即使现在也需肩挑手提两三公里,放映机、音箱、幕布、电缆等设备加起来百来斤,这让年近花甲的张包春一路要歇好几次。有一次,去仙源乡雷公埚村路上,他脚下一滑,一挑子东西往山下滚,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摔坏电影放映设备”。每次电影结束,他不忘提醒大家“平安到家”,但他却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次,放完电影下山,一条碗口粗的毒蛇横在路上,他差点就踩了上去……妻子王正华担心丈夫的安全,就与他做伴,夫妻一起放电影。
根据村民的需求,张包春始终坚持映前广播党和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坚持放映农民喜欢的有关生态农业、科学种养等内容的科教电影。养鸡大户辛根发,从影片《养鸡防病知识》中找到了他家鸡大面积死亡的病因,并对症下药迅速解决问题,减轻了经济损失。
15年来,张包春用坏了5部自行车、3部两轮摩托车。2008年买的三轮摩托车,行车里程已达19.8万公里。他家还有10多个用坏了的喇叭和一堆音响功放。“别人放电影赚钱,他放电影家里要倒贴钱。”王正华说。张包春赶紧抢过话头:“女儿知道我喜欢放电影,我贴的也是她们给我的钱。现在准女婿也跟我学放电影,说明放电影是一件好事,既然是做好事,贴点又有什么要紧。”
在张包春家的楼上,有一面由42项荣誉证、牌匾组成的荣誉墙。一个农民,能得到这么多的文化荣誉,他说这是对他的提醒和鞭策:“群众需要我放电影,我就应该为群众放好电影。他们开心,我更开心。只要他们需要,我还会坚持把电影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