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

江西欣荣院线 时间:2012-10-15 10:26:16 来源:内部 中国电影报 李霆钧 林莉丽 作者:管理员 2179 次浏览

  “大银幕、真清晰;讲故事,真感人;教科技,帮农民!”、“送钱送物不如送科教片到户”、“农民要想富,科教片就得多看几部”……熟悉今天农村电影放映的人大都听过这样的口头禅。这也是十余年来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的生动诠释。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全国的农村电影放映队最高曾达14 万个,几乎每乡一支。1992 年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农村电影放映队伍一度出现了萎缩。

        1998年,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正式启动。在随后的十余年间,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在数字技术助力下,中国的农村基层电影放映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并积极调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历经艰苦拼搏和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电影发展道路:农村电影工作的内涵从放映工程建设扩展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地方电影行政管理主体从文化部门划转到广电部门;政府投入方式从专项资助转到购买公益服务,建立财政保障新机制;运营体制从单一的国有发行公司转到股份制的、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公司新体制、新主体;技术体系从胶片放映转到数字传输放映新体系;管理手段从原始粗放型转到信息化管理新手段。

 

成效显著

◎ 实现从“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的过渡

 

        电影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看电影的确是一件大难事。为了解决广大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1998年,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提出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即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同期实施的还有解决西藏和新疆农牧区看电影难问题的“西新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目标提出后,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农村电影的发展。

        “十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农村电影放映设施设备不断改善,放映队伍不断壮大。自2000年起,国家财政开始投入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之中,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为扶持中西部22个省区的632个国家级低收入县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于2001-2005年投入2.38亿元,各省级财政累计配套资助金额8500万元,共资助电影放映机8000多台、发电机2500多台、流动放映车1000余辆,放映大篷300多顶,同时还向少数民族地区资助了一批涂磁机、转录机、双声道录音机等视音频设备,完成了对西藏、新疆、内蒙、广西、云南、四川、贵州、青海等8省区民族语电影译制设备的更新改造。截至“十五”末期,全国新增农村电影放映队近7000个,全国各种形式的农村电影放映队达到3.5万个,放映能力明显增强,放映场次累计近2000万场。

        “十一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捷报频传,实现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不但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目标,同时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放映。其中,2007年中央有关部委颁布的政策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指明了道路,各地方积极响应,2008年放映场次达700万场,比2007年的460万场提升了52.1%;2009年和2010年这一数字分别提升为780万场和800万场。到2010年底,“十一五”期间农村数字院线由2006年的27条增至2010年的261条,五年累计放映场次近3200万场

        近两年,在“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大致完成的基础之上,农村电影放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卫星传输技术日益成熟,市场主体逐渐明确。据统计,到2011年底,全国农村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近48000支,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

        另外,2011年全国农村放映影片812.3万场,观众17.53亿人次,超额完成年度公益放映目标任务。而在总局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平台上,为农村放映提供的影片数量已达2400多部。

        回顾1998年至今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从最初“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基本目标出发,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包括农村电影财政补贴机制、农村电影放映网、农村电影节目制作传输网、农村电影监控统计网和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培训网等在内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

        2012年,电影系统正力促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新一轮升级,进一步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机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实现农民群众由“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的过渡。

 

保障有力

◎ “公益性事业”财政保障机制逐步建立

 

        我国是农业大国,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一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颁布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在此后的几年中,有关部门积极响应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相区别的政策指引,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对新形势下做好农村文化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广电总局农村电影“2131工程”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为全面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有关部委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给予高度重视,五年共支持资金超过25亿元,用于放映设备采购和放映场次补贴,以及公益版权的购买和农村题材影片的补贴,基本完成了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的基础建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网络初步形成。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同年,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7】21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38号)下发,以及延安“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召开,各地党委政府和文化广电部门提高了对做好农村电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从加快农村文化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全面启动和部署了本地区农村电影工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始进入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也正是在这一年,国家广电总局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制订出台了《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将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和数字放映设备,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进行数字化改造。中央财政将安排10亿以上的资金,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初步形成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新模式。

        2008年底,中央决定将农村电影发行放映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划转到广电部门,为推动农村电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自1998年提出“2131工程”至2008年底的十年,是艰苦实践的十年,也是农村电影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的十年,这其中最宝贵的经验是贵在改革、贵在创新、贵在发展。

        2009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积极有利的政策环境。

        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后,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相关意见指出,要坚持事业发展公共服务优先、农村优先的方针,把解决农村群众看电影的问题,作为保障和实现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党和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路径清晰

◎ “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

 

        中央制定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方针,是适应我国国情符合农村电影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是对我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科学总结,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006年,中央领导明确批示“要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对原放映体制进行改革试点”,这一重要指示成为农村电影改革的指导思想。随即,广电系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将“新思路”纳入到国家指导性、政策性文件中加以推动。

        2007年5月,《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下发,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十六字方针。新思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电影如何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强化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对推动农村电影工作观念创新、农村电影数字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培育市场新主体是农村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宝贵经验。在广电总局指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整合市、县国有电影公司资源,组建以“院线制、股份制、公司制”为标志的农村数字电影股份制院线公司,并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新经营主体。

        而随着农村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的不断提升,各农村院线逐渐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此前只在城市影院中得以见到的贴片广告,同样广泛出现在乡间的大银幕上;诸如中影新农村放映公司联合国家部委推出的《咱家该买了》等专门为农村市场订制的政策宣教片,将所搭建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平台和国家惠民公益政策宣传结合起来,成功实施了财政部家电汽摩下乡宣传等公益放映活动,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摸索出了一条“为农民送电影、为部委宣国策、为行业拓市场、为院线创效益”的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同一时期,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已初步建立起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保障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采取 “养事不养人”、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向农民群众提供免费公益放映服务的方式,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东部少量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919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7万余套;2007年-2010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了16.2亿元资金对中西部农村电影放映进行了补贴。

        此外,为加强农村电影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部、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对放映和补贴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发放到位、管理到位,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提供了有力的财金制度保障。

        中央制定的“市场运作、企业经营、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方针,是适应我国国情符合农村电影实际的发展新思路,是对我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科学总结,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2006年,中央领导明确批示“要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对原放映体制进行改革试点”,这一重要指示成为农村电影改革的指导思想。随即,广电系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将“新思路”纳入到国家指导性、政策性文件中加以推动。

        2007年5月,《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通知》下发,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十六字方针。新思路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村电影如何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强化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对推动农村电影工作观念创新、农村电影数字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培育市场新主体是农村电影发展过程中的另一大宝贵经验。在广电总局指导下,全国各地纷纷整合市、县国有电影公司资源,组建以“院线制、股份制、公司制”为标志的农村数字电影股份制院线公司,并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新经营主体。

        而随着农村放映场次、观影人次的不断提升,各农村院线逐渐走上了市场化道路,此前只在城市影院中得以见到的贴片广告,同样广泛出现在乡间的大银幕上;诸如中影新农村放映公司联合国家部委推出的《咱家该买了》等专门为农村市场订制的政策宣教片,将所搭建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平台和国家惠民公益政策宣传结合起来,成功实施了财政部家电汽摩下乡宣传等公益放映活动,实现了农村电影放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摸索出了一条“为农民送电影、为部委宣国策、为行业拓市场、为院线创效益”的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同一时期,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的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已初步建立起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保障机制,设立了专项经费,采取 “养事不养人”、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向农民群众提供免费公益放映服务的方式,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保障。

        “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东部少量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919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7万余套;2007年-2010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了16.2亿元资金对中西部农村电影放映进行了补贴。

        此外,为加强农村电影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财政部、广电总局联合下发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对放映和补贴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发放到位、管理到位,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提供了有力的财金制度保障。

 

技术支撑

◎ 数字技术助力农村电影腾飞

 

        数字化战略被誉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的“火车头”。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了《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激励了0.8K流动数字放映技术的自主创新,规范了数字设备标准,推动了数字设备厂家升级改造。次年,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试验取得重要突破。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台州、广东佛山启动数字化放映和农村院线制改革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

        2006年,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扩大到浙江、陕西、河南、江西、广东、湖南、吉林、宁夏等8省区16个市;2007年此项工作推广到全国范围,胶片放映“2131工程”全面升级为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2010年全国顺利完成每村每月放映一部数字电影的规划目标,完成由16毫米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的过渡,数字化公益放映全面铺开;到2011年底,全国农村共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46条,数字放映队47000多支,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数字电影放映新格局。

        在数字化进程的大趋势下,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和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先后成立,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建立了集节目传输、信息发布、节目交易为一体的数字电影服务平台;建立农村数字电影节目库,形成星、站、厅、幕、机相配套,结构合理、网络连通、院线发展、规模放映、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国乡镇农村的数字电影服务网络体系。

        同时,在中国电影科研所、质检所和设备厂商的共同努力下,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不仅实现了良好的放映效果,也实现了设备小型化和轻量化,新型数字电影放映机被农民放映员形象地称为“双手提”和“一肩挑”,有效地解决了因设备沉重而造成的放映不便问题。

        不仅如此,农村电影的卫星传输全面铺开,通过卫星发送、网络购买和授权影片,使农村电影实现了电影的质量、电视的传输、电信的管理、电子的商务。卫星传输让同样让监管工作更加直观、便捷。为规范放映市场,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公司成功研发了功能齐备的GPS/GPRS监控系统,通过GPS系统的使用,使电影数字放映平台自动生成的广告实时放映信息和相关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广告放映的情况,不仅提高了广告商投放广告的信心和热情,也为院线公司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甘肃、湖南、山东等地也积极研发监控系统。

        实践中探索出的放映回执考核机制、社会公示舆论监督制度、GPS和GPRS技术监管等,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地对农村电影放映情况进行跟踪监控,有效地解决虚报场次等作弊行为,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场次真实有效,使农村电影由规模放映向规范经营发展。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探索农村电影放映的机制创新,推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实现农民群众由“站着看”到“坐着看”,由“室外看”到“室内看”,由“看到”电影向“看好”电影的过渡。上海、广东、浙江、吉林等省市的郊区农村地区纷纷试点建立固定放映场所,从设计、选址,到建造、管理,再到使用、放映层层把关,为农民观影创造更好的条件与保障,促进农村观众与城市观众的“文化共享”。

 

        ◎ 政  策

 

        ◆ 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

        ◆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深化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国家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将广电总局农村电影“2131工程”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列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

        ◆ 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强调,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下发。其后,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推进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 2007年,《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实施细则》颁布,提出要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新思路,加快农村电影数字化进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院线制、股份制和公司制改革,促进农村电影的繁荣发展,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细则》同时指出,要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力度,重点用于购置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和提供放映场次补贴。

        ◆ 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共同组织编制了《全国“十一五”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规划》。《规划》指出, “十一五”时期农村电影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农村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发行放映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促进农村电影的市场化,规模化发展,扩大适合农民群众观看的影片创作生产和片源供应,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 2008年颁布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场次补贴专项资金建立“场次确认、资金管理、社会监管”三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电影主管部门负责按照“一村一月一场”的标准,确定放映单位当年公益放映场次,组织发放场次补贴;同时,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的发放实行社会公示制度。同年颁布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管理实施细则》对《办法》进行了详解,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资金的发放行为。

        ◆ 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提出通过提取折旧费建立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基金,加强对农村电影公益场次补贴资金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电影数字院线的市场经营能力,以及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

        ◆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积极培育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普及数字化流动放映,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立固定放映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和公益版权片源保障机制,加大投入、改善服务、创新机制、加强管理,积极推动农村电影放映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鼓励电影企业深入城乡社区、厂矿、校园、军营和广场等开展公益放映活动。

        ◆ 2011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

 

        ◎ 链  接

 

        ◆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38号文件)下发,为贯彻学习38号文件精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文化部等四部委在陕西延安共同召开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议,总结了“十五”以来农村电影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结合38号文件对新时期农村电影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会议提出,要围绕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要求,把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加快培育市场主体、积极推广数字化放映、加快建立完善片源保障机制。会议还明确在“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总计投入10多亿元,地方财政按照东中西部进行自筹或配套,用于购买设备和场次补贴。对农村电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农村电影开始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 2008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电影工作会提出五个“充分认识”:一是充分认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广播影视大发展大繁荣,就必须在农村电影的改革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二是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就必须建立电影公共服务新体系;三是充分认识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新目标新任务,就必须建立农村电影的新体制新机制;四是充分认识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新需求新期待;五是充分认识推动农村电影的改革发展,就必须依靠数字化新技术。

        ◆ 2010年底,中西部地区农村电影工作会议在甘肃举行。会议主题是保障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重申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责任主体是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要把群众是否满意、是否欢迎作为农村电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十二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要以“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为指导原则,以“经营活跃、运营顺畅、管理规范、农民满意”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