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影剧院电影队送电影下乡的故事
出自:鹰潭日报
记者许志平文\图
活跃在乡间的农村放映队把优秀而经典的电影文化传播到乡村,使农民陶冶情操、获取知识,丰富了农民朋友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放映员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他们不仅为农民朋友送去丰富多彩的故事片和实用技术,更送去了党和政府对亿万农民朋友的关怀。
鹰潭市影剧院电影队只是全国成千上万支农村放映队中的一支,寒来暑往他们风雨无阻常年奔波于乡村。让我们向农村放映队员表示敬意!
放映车在泸溪河畔的硪卵石滩上颠簸行驶,芭茅草和荆刺不时从车窗前划过,放映员章剑波小心翼翼驾驶着放映车在坑坑洼洼的河滩上缓慢前行,同事陆军则在车前引路。此刻是2009年4月16日下午5时,鹰潭市影剧院电影队又一次到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沙湾村为农民放电影。沙湾村委会的8个村小组位于泸溪河南岸,交通闭塞、文化生活单调,是景区目前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村委会。傍晚时分,放映车终于到达泸溪河边,早已在此等候的村委会主任李接福等人迎上前去热情欢迎放映员的到来。几个村民帮助放映员将数字放映设备搬上竹筏,夕阳下沙湾村炊烟袅袅,载着电影设备和放映队员的竹筏在清澈的泸溪河上行驶,倒影映着晚霞形成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村里的老人、孩子闻讯电影队的到来兴奋不已,他们奔走相告“看电影喽——”,有的用手机告诉亲朋好友,放电影喜讯顿时传遍山村。
这是鹰潭市影剧院电影队的第1287场送电影下乡。4年多来,承担月湖区和龙虎山景区农村放映任务的市影剧院电影队足迹踏遍辖区内的每个村庄,风霜雨雪中他们披星戴月昼夜兼程。他们是文化的使者,把党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和电影艺术的文化大餐送到农民家门口;他们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送到农民朋友的心坎上。
崎岖山路上长年“跑片”不断
现任鹰潭市影剧院经理的叶青高5年前还是一名放映员。从2005年开始,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实施政府买单请农民看电影,规定每个村委会每年放12场电影,每个村小组轮流放映。市影剧院主动请缨承担月湖区和龙虎山景区农村放映任务。当初省里还没有配发放映车,叶青高等4人便用摩托车运设备下乡。月湖区的4个乡镇地处市郊,放映工作还算方便,龙虎山镇和上清镇的138个自然村分布在武夷山脉泸溪河两岸,这里崇山峻岭,山路崎岖,沙湾等村至今还不通公路,要靠摆渡和撑竹排过河。为使山区的农民看好电影,叶青高、章剑波、陆军、杨滨便吃住在村民家里。他们两人一组,每晚在两个山村放映,因为只有一个拷贝,叶青高只能骑着摩托车来回跑片。那时,村里还没修水泥路,黑夜中山路陡峭,坑坑洼洼,地形又不熟,放一场电影要来回跑三四趟,有时还遇到刮风下雨,其艰辛可想而知。有几次,叶青高跑片时摩托车突然坏了,他硬是用脚代车跑到放映点。上清镇泥湾村委会叶家村小组山路陡峭,摩托车很难骑上去,电影队每次都是肩扛手提,翻山越岭步行一个多小时才将设备背到村里,直到2007年市文化局在省里争取到一台农村电影流动放映车,加上各地农村都铺上了水泥路,送电影下乡的工作条件才得以改善。
就剩一位观众仍然坚持把电影放完
近几年,随着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尤其是电视、网络的普及,昔日红红火火的电影出现低迷,城市电影院的观众经常是寥寥无几。在农村,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有线电视,加上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虽然政府买单免费看电影,但每场观众依然不多。为把村民的目光吸引到银幕上来,市影剧院电影队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他们精心购买优秀的影片,选择农民喜爱,与各地种植、养殖相关的科教片和既有教育意义又情节生动、娱乐性较强的故事片放映。每次送电影下乡,电影队都准备了二至三部故事片供村民选择,虽然众口难调,但电影队还是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大部分村民的口味。
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市影剧院电影队队长项龙民既是驾驶员又是放映员,不但工作认真,技术更是精湛。每到一个村,都要收集与放映有关的信息,并征求村民意见,如最近村民们都喜欢看什么电影,谁家老人要做寿,谁家儿子要成亲,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电影队便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在农民办喜事时送电影到村里,为村民增添欢乐、喜庆的气氛。放映场上坐满了观众是放映员最开心的时刻。2007年10月5日,上清镇沙湾村委会南山村小组薛菊花老人过80岁生日,电影队扛着设备渡过泸溪河又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把电影送到薛奶奶家门口。刚吃完生日宴席的亲友燃起鞭炮欢迎电影队的到来,项龙民现场制作了“祝薛奶奶80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的幻灯片播放,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2006年的冬天,章剑波、陆军在上清镇的一个小山村放映故事片《功夫》,也许是天气太冷的原因,快结束时,仅有一位60多岁的村民在观看,章剑波、陆军在凛冽的寒风中一直坚持把电影放完。
伴随电影下乡的还有许多实事好事
说起电影,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有一股难以割舍的情结。2009年4月15日,记者随电影队来到上清镇桂洲村,55岁的村委会主任谈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的事仍记忆犹新。那时,村里放电影就像过年一样热闹,生产队会提前收工,小孩子们早早地搬着凳子或搬块石头占好位子,媳妇们则将娘家人接到村里,喇叭一响,看电影的人是黑压压的一片,如果附近村庄放电影,哪怕是走上十多里山路也要跑去看。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有了黑白电视机,之后又有了彩色电视机,看电影的人也就慢慢少了,但村里的老人对电影依然一往情深,每逢过生日或红白喜事,请全村的人看场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
谈及现在的送电影下乡,村民薛清斌十分感慨:“政府为农民想得真周到,种田不收税还有良种、化肥等多种补贴,还免费请农民看电影,如今买家电也有补贴了。”
送电影下乡是党和政府一项惠农政策。市影剧院经理叶青高经常对同事们说:“电影放映员是党和政府派出的文化使者,我们一定要认真负责,把好事办好,让政府放心,让群众满意。”为提高放映质量,他们最近还投资购买了两台便携式数字放映机。
寒来暑往,日久生情。常年奔波于乡村的电影队成了农民的知心朋友。上清镇泥湾村因交通不便,电影队会根据村民的需求带去他们所需物品,农忙时还帮村民收割稻子。龙虎山镇兰车村民小刘要办农家乐饭店,急需餐桌和床铺,找到电影队帮忙,叶青高等人四处联系,终于帮小刘解了燃眉之急,并在开张那天,送来电影为小刘祝贺。电影队队长项龙民保存了辖区内30个村委会、233个自然村的村委会书记、主任和村小组长的电话,除下乡放映联络外,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祝贺或发短信联系,村民到鹰潭遇到什么事也会找放映员帮忙。
放映员以电影为媒,与众多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之间如今就像亲戚一样来往。
新闻链接:
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在21世纪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由政府出资请农民看电影。我市市区及贵溪、余江有7个农村放映队,还有部分个体放映员。他们携带全省统一配发的数字放映机每天到农村巡回放映。2008年全市农村放映达5779场,至今已在农村放映2万余场。 #p#副标题#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