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放映员杨弟芳: 光影岁月 流光溢彩

江西欣荣院线 时间:2018-01-31 09:32:34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 作者:管理员 1504 次浏览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吉安讯(记者 刘珍薇)一看到记者,杨弟芳就迫不及待地引着记者往他的小面包车上去,他小心翼翼地抱出他的放映机,抚摩着机器喜不自禁:“看!这是我们新发的放映机。我觉得好幸福啊。”是的,“幸福”,53岁的农村放映员杨弟芳,用了这个词来描述一台新放映机给他带来的的喜悦。

在这个时代,电影放映员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在江西吉水县,却有这样一群人,仍然坚守在农村文化阵地,用“指尖上的光影”,默默演绎着自己心中“流光溢彩”的人生。他们,是吉水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的农村放映员们,杨弟芳就是其中一个。他的事迹早已传遍乌江和丁江两个乡镇的每个角落,感染了这片土地上成千上万的村民,成为了他们心中当之无愧的“最美放映员”。

儿时梦想 年过五旬难忘初心

杨弟芳出身于江西吉水县乌江镇的一个偏远乡村,小时候,杨弟芳最崇拜就是电影放映员。在他眼里,电影放映员是很了不起的人物:白色的灯光一打,各种神奇的人物、有趣的故事跃然于幕布。每次村里放露天电影,十里八乡的村民无论老小早早就端着小板凳不惜赶几小时的山路汇聚到打谷场上,直至散场了才恋恋不舍地返家。儿时那一幕幕欢乐的镜头,在他的心里烙下深刻的印象。

  两年前,乌江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退休,53岁的杨弟芳成为接班人,他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放映电影并不是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作为放映员,需要懂技术、会操作,还要负责先期投入,每次却仅能拿到100元左右补贴。但是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对电影放映的执着和热爱。他从现场设备安装、电影放映一一学起,一个人承担了乌江和丁江两个乡镇的电影放映任务。为了更方便地运送电影放映设备,杨弟芳还自掏腰包买了一辆红色面包车。他说,有辆车才能把电影送去更偏远的乡村,给更多的人看。油费、保险费、维修费,样样都是自己出,这是笔不小的开支,不过他从不计较。

 

 

杨弟芳从他的面包车上搬放映设备

 

  每天17时刚过,他就要出发,有时晚饭也顾不上吃,饿了就在路上吃些零食胡乱打发一下。每当杨弟芳走进村子,山村就响起敞亮的招呼声:“看电影咯,新片子咯……”夜幕降临,孩子们在幕布前欢呼雀跃, 村民们也拿着板凳从村头巷尾聚到一起, 沉寂冷清的乡村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不是新年胜似新年,这是杨弟芳最得意、满足的时刻。虽然看电影人数的多少并不影响他的收入,但他依然很在意观众的多寡。“村民们来的多,看得高兴,我也觉得跑这么远没白来。”杨弟芳的放映任务是每月14场,每个月几乎一半的晚上都在偏远山村。除非天气恶劣,考虑到群众的安全,十分不得已才会取消当天的放映计划。“我已经和村民定好了时间和地点,要是我没有信守承诺,他们会很失望。”在他看来,放映电影能给村民们带去快乐和温暖,他不允许自己让村民们失望。他也做到了,两年来他的足迹已遍布两个乡镇所有村落、林场、学校、敬老院……

最美放映员 欢乐温暖流传四方

2017年底,吉水县推出了首届“最美放映员”评选,村民们向组委会推荐了杨弟芳,吉水县委书记袁守旺亲自为杨弟芳颁发了获奖证书。他获奖的原因是:不仅仅是电影放映员,更是电影解说员,还是正能量传播员。

为了让乡亲们看好电影,每次放电影前杨弟芳都要备足“功课”:提前在家把将要放映的影片看一遍,以防村民有看不懂或者理解不了的地方,他就用本土方言解释给大家听。新时代的电影放映员杨弟芳认为,现在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是缺少文化食粮,应加大文化下乡力度,让村民汲取更多的文化知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去放电影前,他都会仔细地选择影片,当接近播种的时节,他就选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等内容的;当村民想要了解经济养殖知识的时候,他就选含有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内容的;当村里的青少年比较多时,他就给他们放映“扫黄打非”等内容的。

今年19岁的刘春,家在在吉水县丁江镇凌头的一个偏僻小山村,他是一名脑瘫少年,无法站立行走,整日与轮椅为伴,小狗就是他唯一的玩伴。刘春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家,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有多精彩。杨弟芳了解到他的情况后,专程到他家里为他放了一场专场电影《长征》。刘春虽然不能开口讲话,但是随着剧情的变化,他的脸上也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杨弟芳心里既酸又甜,特别快乐、满足。

 

 

杨弟芳给老人们演唱红色歌曲

 

  他经常放映的场所除了村里、学校之外,还有附近的敬老院。很多老人听不懂普通话,也看不懂字幕,他就现场解说,用本土方言介绍影片情节以及人物对话等帮助老人们看懂电影。杨弟芳还随身带上音响和话筒,今天为老人们演唱红色歌曲,明天给老人们来一段采茶戏,有的老人还和他“飙起了歌”,其乐融融。杨弟芳还常自己花钱给老人们购买营养品以及过冬用品。他们早已不是简单的放映员和观众的关系,老人们把他当作知心人,他也把老人们看成自己的亲人。

杨弟芳的脚曾经受过伤,至今还有钢钉未取出,走路还有些一瘸一拐。他要搬运100多斤的设备走村串校,严寒酷暑、忍饥挨饿、风雨兼程,一晚上放完两部电影后,到家已是深夜,甚至凌晨。“不管多苦,看到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见到我时的高兴表情,一身的疲惫就不算什么了。”

来源: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