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在全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江西欣荣院线 时间:2016-10-25 15:46:24 来源:内部 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 作者:管理员 4123 次浏览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电影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最为活跃、最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为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大家也感到,由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也面临着新问题、新要求,需要我们去研究破解,以便进一步适应形势、改进工作、满足群众需求。这次会议,既要充分总结成绩,又要切实找准问题,拿出具体有效的工作措施,推动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转型升级、迈上新的台阶。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点看法和意见,同大家一起讨论。
  一、关于当前中国电影的形势
  中国电影除了抓内容创作(包括内容和技术)和市场繁荣(主要是城市票房)这两大块,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是相对独立的一块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艰巨。它既是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及文化公益服务的有效切入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与中国电影的总体形势密不可分。所以我首先要向大家通报一下当前中国电影的总体形势。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宣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电影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落实2014年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座谈会精神,以大力实施精品战略为推动力,以抓好重点影片创作为突破口,中国电影呈现出创作繁荣、新人辈出、产能优化、科学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电影创作质量稳步提升、活力不断增强
  面对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好莱坞电影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多屏时代的挑战,电影行业进一步解放电影文化生产力,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创新活力,将“提质增效”作为电影工作的关键任务,一大批向着“高峰”攀登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逐渐改变了中国电影以往数量粗放型增长的局面,走上了质量提升、产能优化的新阶段。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新时期文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极大地鼓舞激发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热情。广大电影工作者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国梦的主题、正能量的价值、真善美的品格与当代电影艺术、电影科技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落到实处,推出了一批弘扬核心价值、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唱响时代主旋律的重点作品。比如,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推出了《百团大战》《战火中的芭蕾》等;今年为纪念建党95周年和长征胜利80周年,推出了《大火种》《老阿姨》《勇士》《第四道封锁线》等,体现了电影工作者的责任担当。近年来还涌现出《天上的菊美》《真爱》等一批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片,还有总局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策划创作的《大唐玄奘》《我的战争》《战神戚继光》等,这些影片将中国梦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与中国道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相结合,发挥了电影在唱响主旋律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二,电影创作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不断取得突破。广大电影工作者在市场的摸爬滚打,尤其是与“好莱坞制造”等高水平电影的近距离拼杀中快速精进,国产电影的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近年涌现的《智取威虎山》《狼图腾》《战狼》《捉妖记》《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寻龙诀》《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包括今年国庆档上映的《湄公河行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都获得了市场与观众的较高认可。同时一些小成本艺术电影也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和良性市场反馈。还有今年上映的纪录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也获得了高度评价。总体而言,这些作品中既有发挥本土优势、走差异性路线的中小制作影片,也包括彰显工业实力、强化技术攻关的“中国式大片”,都体现出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在与进口影片的正面较量中不落下风,不仅起到了优化投资比例、完善产业结构的重要作用,也极大地提振了国产电影的士气,巩固了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中国电影已与中国观众之间形成亲密稳固的新型关系。第三,动画电影取得突破,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经过多年的艰难摸索和市场培育,国产动画电影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出现一批好作品。尤其是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精良制作获得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自发追捧,引发了“自来水”现象。今年上映的《大鱼海棠》《摇滚藏獒》,也是国产动画电影创作上的精品力作。今年国庆档上映的《爵迹》,单从其动画创意和技术水准来说,也是动画电影发展的一个新高度。国产动画电影正在努力向好莱坞动画靠近,不断树立自信,不断赢得观众喜欢。第四,中国电影新力量已跃居产业前台。近年来,新导演、新编剧、新演员、新制片人、新的技术专家不断成长,成为中国电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称之为“中国电影新力量”。为此,我们还推出了“中国电影新力量”品牌活动,对他们给予推介、扶持、鼓励、帮助,加快成长成熟。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一辈一辈老电影人所培育而成的中国电影的高原之上,越来越多的青年电影人才逐步挑起电影创作生产的重担,构成电影文化薪火相传、电影人才生生不息的新力量,这预示了中国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二)电影市场保持快速、健康、理性发展态势
  2002年中国电影全面开始产业化改革,为电影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十二五”期间,从2010年底至2015年底,电影市场创造了全球瞩目的成绩。全国年度电影总票房从101.72亿元增长到440.69亿元,观影人次从2.81亿增长到12.6亿,银幕数从6256块增加到31627块;提前超额完成《中国电影2011-2020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到2015年,力争全国城市电影银幕数、观影人次、电影票房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到2020年力争在201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既定目标。当前,中国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这样的发展要归功于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部署,归功于各项促进电影发展的优惠政策,归功于广大电影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但是,今年以来,电影市场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票房增速放缓,个别月份与去年同比出现负增长。一时间,电影界弥漫着某种复杂的舆论,认为中国电影到了拐点。经过认真的分析判断,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增速放缓,系电影产业历经近些年超高速发展后回归至正常增速的必然现象,产业化初级阶段产生的一些泡沫被挤压,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预期更加理性,电影产业基本面依然向好,总体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今年电影市场增长乏力,最主要的还是影片总体上比去年偏弱,不仅国产影片稍弱,好莱坞大片也弱,适逢创作上的“小年”。另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比如经济下行压力对消费者支出结构的影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低成本娱乐内容消费,比如网络大电影、网剧、网络直播和综艺节目等,客观上造成影院观众分流,还有今年暑期洪涝灾害、巴西奥运会等因素的作用。当然,从电影产业自身发展规律来看,历经连续十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高速发展后,电影工业体系、传播体系、有效资源及其深度开发、创意与想象能力、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短板也开始不断显现,这些问题的暴露,反而为我们及早认识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
  前一阶段,电影局针对今年市场情况,集中召开了四个座谈会,做了大量调研,我们感到,票房增速趋缓,但观众并未离场,而是以更加理性的消费在支持中国电影。观众的理性也帮助市场“退烧”,票房成绩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观影需求。去除泡沫后的电影市场终将回归理性,从这个角度讲,增速放缓,有助于让投机性资本退场或降温,有助于促使电影投资人、制片企业、影视从业者从行业的降温中去感受观众的需求、期待甚至“挑剔”,冷静思考如何用创作突围,用创意制胜,用真正的好作品去赢得观众、赢得市场,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我们相信,历经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电影已经迈上了良性发展的台阶,同时电影产业化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市场上出现的一些波动,也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波浪式前进中的波谷。根据目前已有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态势,只要国民经济维持既有发展速度,推进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力度不减,产业政策不出现大的变化,中国电影依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速、稳健前行,不断赢得市场和观众的欢迎。今年9月26日,刘奇葆同志在长影集团调研时明确讲到:“拐点说”站不住脚,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黄金机遇期的判断是正确的。
  (三)新业态深度融合助推电影行业发展
  当前,电影正与新媒体加速融合,加快形成电影产业的新型业态,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影界要以开放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积极应对,积极拥抱。目前,“互联网+电影”主要表现为网络IP成为电影创意的丰富来源、互联网企业直接参与电影创作生产、网络售票和在线选座成为市场主流、网络社交平台成为电影营销的新途径、网络成为电影衍生品的重要销售渠道、网络成为电影版权多层次分发的重要窗口、网络大数据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电影也为网络创业创新提供机遇和平台等方面。除了“互联网+”,资本驱动也是近年来电影产业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鲜明特征,电影业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投资并购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这些,都在不同侧面印证着中国电影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以上是近年来中国电影的一个大形势。向同志们通报一组数字,截至9月30日,全国总票房356.31亿元,同比增长8.6%;观影总人次10.6亿,同比增长14.5%。其中,国产片票房为206.13亿元,同比增长5%,国产影片份额为57.9%。全国新增影院1230家,新增银幕7153块,平均每天增加银幕26块,银幕总数已达到38780块。电影投资主体已超过1500家,其中有持续出品能力的电影企业超过300家。国庆期间,电影市场又出现了良好的反弹态势。
  通报中国电影的总体形势,目的是希望大家对中国电影充满信心。电影的整体形势向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才有深厚基础,才更具发展潜力和前进动力。
  二、“十二五”以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度重视。十八大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总局党组对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高度重视,分别就落实以上会议精神和意见措施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回顾“十二五”,农村电影放映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各级电影管理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总局的部署,不断提高认识、凝聚力量、扎实推进,完成了既定目标,提升了服务水平,服务了农民群众,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55条,放映队约5万支。“十二五”期间,全国农村每年订购电影均超过870万场,观众人次保持在12亿以上,基本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共服务目标,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迈上新台阶。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
  (一)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确保放映场次足量完成
  按照做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与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责任书,确保放映进度和放映质量。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为文化为民、文化惠民、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有的地方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当地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有的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有的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和扶贫攻坚计划、有的纳入干部考核项目。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大力推动,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国家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十二五”期间,在总局和各省(区、市)的积极争取下,国家规定的放映场次补贴标准由100元/场提高到200元/场。在东部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单场场次补贴有的提高到600元/场,有的甚至更高。据统计,每年中央财政及各地方配套资金投入累计超过15亿元。
  (三)实现了更有效的放映监管
  在总局层面,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了数据回传系统,中影集团构建了农村电影放映的GPS/GPRS监管平台,为各地提供监管服务,同时一大部分省(区、市)也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建立起GPS/GPRS监管平台,对放映场次进行实时监管,目前全国已经有约70%的放映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控,保证放映场次的真实有效。
  (四)改革供片机制,片源更加充足丰富
  为调动片方积极性,借鉴商业片模式,从2011年起,我们对0.8K影片也实行收益分账,片方收益与订购场次挂钩,0.8K放映收入成为片方的增量票房。这一措施极大地鼓励了片方将更多更好的影片投放农村数字电影平台,许多市场表现良好的优秀影片能够及时进入农村院线,有的影片甚至在城市院线上映同期就进入农村,受到群众欢迎,比如去年的《百团大战》《智取威虎山》等国产大片,在农村放映后群众反映热烈,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个效益的双丰收。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累计向片方支付的0.8K版权费达到2.08亿元。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农村地区片源,有的农村院线还针对当地群众的特殊需求,组织拍摄地方戏曲片和科教片,丰富了影片类型,巩固了农村精神文化阵地。
  (五)积极探索扩大电影公共服务范围
  按照总局的安排部署,我们同国家各部委、各级人民政府紧密合作,把公益放映从覆盖农村逐步向工厂、社区、学校扩大,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工地、市民休闲广场也开展了放映活动,甚至覆盖到军营、寺庙、养老院等更多场所。近年来,电影局还委托中影集团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放映、送影片下乡、赠送放映场次等活动,比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专题放映、“美丽家乡·科普环保公益电影万里行”系列活动、向青少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展映、建党95周年主题放映、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放映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因地制宜改善观影条件
  在流动放映的基础上,各地普遍尝试利用村镇的文化中心站、党员学习室、宗庙祠堂等现有条件开展固定放映。有些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行固定放映点建设,有些经济发达地区还加大了乡镇数字影院建设力度,有的吸引社会投资主体建设固定放映场所。改善农村放映观影条件,真正使群众受惠。
  (七)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2013年确定浙江作为试点省份,2014年全面启动农村电影体制改革,针对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探索在城乡一体化形势下培养镇级影院成为城乡电影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电影一体化发展的支柱力量,探索丰富农村电影公共服务的供给途径,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益。浙江的固定放映、山东的标准化放映等,都取得了积极成果。下一个环节,我们将邀请他们专门汇报交流经验。
  (八)积极推动、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
  在总局的积极争取下,2012年6月,经国办同意,广电总局、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妥善解决乡镇(公社)老放映员历史遗留问题的指导意见》(广发[2012]47号)。为落实47号文,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做了大量推动落实工作,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约80%的老放映员拿到生活补贴。有的省份正在推进之中。这项工作使得许多在农村电影放映一线辛苦多年的老放映员切身受益,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在此,我也希望个别没落实的省份加大推动力度。
  “十二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党中央与国务院的关怀指导下,在中宣部、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总局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新闻出版广电部门的积极工作下,通过全国农村院线、农村放映员的辛勤劳动,为探索建立农村电影放映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进一步探索农村放映新机制、新形式,规范经营方式,实现发展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挑战,要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前,从大的环境来看,中国农村的经济面貌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化速度加快、青壮年向城市流动、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方式也日益多样,从我们自身来看,农村电影放映的总体质量有待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到了必须提质升级的关键时期。
  一是观影人次呈下降趋势,公益放映社会效益减弱。据统计,近两年农村电影放映观众人次由顶峰时期的15亿左右,下降到目前大约12亿左右。人次下降,有多重因素:客观上,农村人口基数减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老年人口观影需求不旺盛;随着广播电视户户通覆盖率达到98%以上,农家书屋、综合文化服务站、戏曲文艺演出基本全覆盖,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在农村推广普及,可替代的文化产品供给增多等等。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观影人次减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有亟待改进的地方:从片源看,老电影多、新电影少,小成本电影多、大制作的电影少,影片丰富性、吸引力不够。现在农村群众信息渠道、来源已经比较畅通,从电视和互联网可以获取更多与城市相同的节目形态,并且可以进行点播式的观看,如果公益放映的节目质量不高,自然难以吸引观众;此外,电影放映缺乏有效宣传和主动推广,放映信息没有传递给农民观众。再有,有些放映工作服务不到位,部分放映员责任感不强,缺乏与观众的沟通交流,缺乏针对性服务,有应付心态。凡此种种,都降低了农村群众看电影的热情。这是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
  二是国家财政资金保障方式的变化对各级电影管理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多年来,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是与放映补贴财政拨款专款专用分不开的。2015年12月,财政部下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教[2015]527号),将农村电影放映由设立专项资金账户改为纳入多个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整体资金账户,也就是把看电影与读书看报、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地方戏、文化设施、文体活动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打包为一个资金科目,并赋予市、县财政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一般项目补助资金”的自主权。不过,由于财教[2015]527号文件下发时,2016年的财政预算已经完成,今年的场次补贴仍沿袭过去的分配方式,各地的放映补贴和场次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但中央财政补助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管理办法的变化,使未来的农村电影放映资金保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放映活动直接享受中央财政的补贴,财教[2015]527号文件对现有的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可能产生较大影响。这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三是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素质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差距。随着电影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放映的飞速发展,对农村院线、放映队、放映员都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农村放映队、放映员不仅仅是操作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和服务意识,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但目前的放映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偏低、薪酬 待遇不高,新生力量不足问题凸显。有的院线没有理顺与放映员的劳务关系,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新的放映员上访问题。这都将直接影响农村放映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是数字放映设备面临老化报废,维护、更新困难。2006年第一批国家资助的数字电影流动放映设备目前已经接近报废期,设备故障率高,银幕亮度降低、投影仪光通量减小等老化情况严重,影响了放映的质量和观影效果;而有的设备厂家已经退出市场,部分品牌设备无法维修。还有的地方对设备折旧问题没有认识,不做准备,缺乏设备更新资金。
  五是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机制亟待改革。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机制仍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一些地方的放映主体是以行政力量整合形成的,而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建立,管理上更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旧模式,市场运作动力不足,经营能力不够。农村院线公司虽然是企业运作,但并非完全市场主体,还受到许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在这样的体制机制的制约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
  当然,除了我所列举的这些问题之外,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还存在其他一些地方性的、差异性的问题,在今天下午的分组讨论中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我们共同面对,共同商讨。相信大家群策群力,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具体措施,多管齐下,可以推动问题解决,改善现实状况。
  四、面向全面小康目标做好“十三五”时期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进入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就是要到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前,完成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五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阶段。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题中应有之义,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也要服务于“全面小康”这个目标,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同其他各方面工作一样,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献礼。
  第一,要深刻认识农村电影放映对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服务人民的重大意义,切实负起管理服务职责。
  实践证明,农村电影放映对于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国电影从业人员曾达到50万人,有18万个放映单位,农村有放映队15万个。全国年观影人次最高峰曾达到291亿人次,其中农村200亿、城市90亿左右。这在全世界也是非常了不起的。随着中国电影产业改革,城市影院迅速发展,城市居民观影条件良好,但是如何保障农村群众看电影的权益?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创举,没有哪个国家如此关注农民群众物质条件改善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生动体现,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近几年国家各级财政每年拿出约15个亿,保证了5万支放映队为广大农村提供电影服务。这么巨大的资金投放下去,作为电影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从电影局到各地新闻出版广电部门,我们有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做好这项工作,做好这项事业。尤其是进入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冲刺阶段,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我们更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广大农民看到更多、更好的电影,共享中国电影发展进步成果。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村电影放映也是对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的涵养和延展,为中国电影培养了更多的观众,扩大了中国电影的影响力。希望同志们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各级电影主管部门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落实责任主体,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真正承担起电影公共服务的主导推进的职责。从电影局来说,我们要继续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宣部、总局党组的安排部署,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农村电影公共服务创造更好的环境。希望各级电影管理部门也要按照政策规定,积极向上级和本级政府争取支持,尤其是明年农村电影放映专项资金不再单独列支之后,更需要我们转变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去争取资金、争取政策。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改革创新”的原则,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制定实施标准,明确电影公共服务保障底线,确保“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放映目标,保障场次补贴及时、足额到位,努力促进电影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第二,要从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为农村电影放映提供更多优秀影片。
  2015年12月,中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简单说,供给侧改革就是着重于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认为,供给侧改革体现的是主动意识、创新意识,体现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对我们做好电影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着重在“供”字上做文章,围绕服务对象、提供什么样的影片、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样几个问题,去研究提升电影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要进一步树立导向意识和阵地意识,在影片供给中突出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电影既是商品,更是文化产品,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农村电影放映又是公益服务性质,所以面向农村放映的电影一定是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要通过更多的好电影在农村群众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时代精神,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把近些年围绕党和国家重点任务拍摄的影片、“三性统一”的影片,尽早提供给农村院线放映。比如,这两年,《百团大战》《歼十出击》《战狼》等国产大片,在农村观众中也非常受欢迎。今年的重点影片《我的战争》《湄公河行动》《勇士》等也要尽快纳入农村院线供片名单。
  二是要在影片供给上体现丰富性、多样性。农村电影服务必须要与时俱进,影片不能局限于农村题材,都市题材和其他类型电影,以及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中国电影最新技术成就的好影片包括一些社会反响大、有良好口碑、票房成绩好、工业水准高的影片都可以提供给农村院线,要努力让群众喜欢看、盼着看。这样既能够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也有利于发挥电影的社会效益。
  三是要根据观影人群的差异,体现影片供给的差异性和针对性。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差异巨大,对电影的需求同样有很大差异。各省(区、市)要根据自身实际,做做调查研究,掌握本地区农村群众观影的有效需求。比如,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团结是工作主题,那就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侧重;有的东部发达省份,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城镇化水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那就要在鼓励人们创新创业方面有所侧重;再比如,有的农业题材的科教片适合在北方农村放映,不适合在南方地区放映,因为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我们积极鼓励市场主体策划制作富有特色的农村题材影片,来丰富当地农村院线的影片供给。比如,山东新农村院线制作的系列科教片,河南、湖南院线制作的地方戏曲片,都是很好的尝试,值得鼓励推广。
  四是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做好影片推荐工作。农村电影放映还是政府主导,各级电影管理部门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推手。过去公益影片的推荐,主要是电影局来确定,随着电影产量越来越高,影片实行属地审查制以后,各省(区、市)也要在片源推荐选择上发挥更大的主动性,与电影局一起形成多级共同选择、推荐的机制。
  总局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要在影片供给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继续做好节目制作、传输、订购和网上交易等的服务;想方设法使更多的影片登陆平台;其次,花大力气建设好供片网站。随着节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必须不断完善平台功能,使之成为具备丰富检索渠道、具有直观“主题放映”专区,开辟“绿色通道”便利不同地区院线、放映队使用的现代化电影综合服务平台;第三,加快卫星传输、监管平台建设,实现“上得了天、落得了地”,尽快实现全国放映的有效信息回传和监管监看,加强与各省(区、市)系统的对接,最大程度地发挥好平台的作用。
  五是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要根据农村社会结构和人群聚集的变化,及时调整放映计划,不断延展放映覆盖范围,除了农村外,要向城镇社区、学校、厂矿单位、农民工工地延伸,让电影公共服务惠及更多的基层群众。此外,还要注重宣传推广,让群众了解农村电影放映是国家给予的文化福利,及时把影片信息传递给群众,吸引更多群众观看。观影习惯培养起来了,我们的“朋友圈、观众群”就会越来越大。
  第三,积极推进公益放映与市场化放映相结合,确保农村电影放映可持续发展。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惠民工程,公益放映是国家政策。在我国当前农村发展还极不平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各级电影管理部门要积极努力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证电影放映工程的正常开展。同时,针对当前农村放映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要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意识,主动适应农民新需求、新愿望,在农村市场上大胆开拓,把农村电影市场做大,使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补充,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在坚持公益服务基本属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农村电影放映的投资、运营,鼓励打破区域垄断、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农村院线进行品牌、广告的跨省跨区合作,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品牌效应;鼓励各院线公司综合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综合宣传效应,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换。二是在确保完成公益放映场次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公益放映与商业放映并联、串联的模式,鼓励院线公司和放映队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商业放映。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乡镇影院建设和运营,探索开发二级市场,尝试创新发行放映模式。三是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的监管。各省(区、市)电影管理部门要在保证公益场次监管到位的基础上,对各市场主体的运营和市场运作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管,及时全面把握市场动态,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运作的公平和效率。四是要切实加强和稳定放映队伍,加强对放映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放映员的责任意识和工作技能,同时严格管理、严格考核,坚决杜绝“虚假场次”“放空场”以及放映质量不达标、影片老旧等放映工作中的问题。农村院线公司要树立法制观念,理顺与放映员的劳务关系,切实保障放映员的合法权益,避免将来出现新的“老放映员”问题。
  第四,要稳步推进村级固定放映场所和乡镇影院建设,提升农村电影服务硬件设施水平。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室内固定放映点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浙江等部分地区在室内固定放映场所的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有条件的省、市、区可以在借鉴浙江等地经验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固定放映场所及乡镇影院建设规划。固定放映场所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对乡村文化活动场所、祠堂、学校礼堂等已有的设施,加以改造利用,使其具备固定放映条件。乡镇影院建设要从本地实际出发,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不搞“一刀切”。
  各省(区、市)电影管理部门还要采取措施做好放映设备、车辆等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管理,对于达不到放映标准的设备要及时维护、更新。
  第五,要以开展“主题聚焦”活动为抓手,促进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升级。
  距离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还有五年时间。为助力全面小康,我们提出面向2020年开展全国农村电影放映“主题聚焦”活动。活动总的主题是“小康中国、富美乡村”。这次会议期间将举办启动仪式。在这个总的题目下,从明年一月份开始,每半年根据党和国家重大安排部署,确定一个放映主题,根据每个主题来重点推荐放映影片。这项活动不是搞形式,而是要使农村放映活动有个响亮的口号、有个实实在在的抓手。通过把这个主题宣传出去,也形成个品牌,让广大农民观众了解和接受。从明年开始,党和国家大事喜事多,2017年要召开党的十九大,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建国70周年,2020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2021年又是建党100周年。“主题聚焦”活动,对于服务党和国家大局、营造良好氛围也有积极作用。希望各省(区、市)和相关单位,按照“主题聚焦”活动的要求,切实把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做好、做扎实。总局层面,电影局是统筹协调单位,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具体负责“主题聚焦”活动的落实,要根据每一次确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片源,推送到数字电影平台上,提供院线选片放映;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要继续发挥好“为农民送电影、为部委宣国策、为行业拓市场、为院线创效益”的功能,积极开展电影公益宣传项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要广泛获取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典型经验,做好经验推广工作,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新路径。
  要通过“主题聚焦”放映活动,组织更多的好电影、挖掘已有节目潜力,在农村地区做好宣传和放映工作。此外,电影局还考虑给予确定的重点影片农村地区放映补贴,使它们在平台上与其他影片同等价格、同等条件,让各院线有更大的积极性放映这些影片。各省(区、市)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补充片源,免费或者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农村院线放映。
  希望同志们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做好“主题聚焦”活动,打响农村电影放映活动的品牌,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人心。
  同志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宣部和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电影已经进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正在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稳步迈进。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让广大农村群众共享中国电影发展成果,是我们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职责,让我们共同努力,扎实做好工作,不断开创农村电影工作的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