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提12个建议
件件为农民为电影
2008年是郭建华履职的第一年。她提出《关于加强农村科技电影放映工作促进科技兴农、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建议》;2009年.她建议把城镇“数字电影广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给予适当补贴;2010 年,她继续建议“在农村推广科教电影放映、助推农业现代化”;2012年,郭建华结合开封县多年的实践经验,建议相关部门把农民看科技电影的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通过专项资金的支持,形成长效机制,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整体素质。
据统计,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年的任期内,郭建华一共提出了12个建议,12个建议全部被采纳,为农民带去了实惠,为广场电影和科教电影赢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农民想把花生后产品
送进电影院
“我是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接触群众比较多,更了解他们的需求。”郭建华说,现在的农民最需要的就是关于种植、养殖,以及林果类的科教片。
2013 年,郭建华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电影拍摄力度。她总说,“民以食为天,现在的农村不缺米、不缺粮,就缺好的科教电影。”为了证明科教电影对农民的重要意义,她专门带去了开封农民在科教片新技术指导下种植的花生。
2014年,郭建华提出《关于扩大花生、小麦套播面积的建议》。这一年,郭建华担任总策划的科教片《咱家花生好收成》拍摄完成。影片一改传统科教片的说教模式,用故事化的方式向农民讲述花生“夏直播”知识,影片登陆农村流动数字电影放映平台,受到了全国各院线的好评,订购超过7400场。郭建华说,最新一部“花生系列”科教片目前已经完成立项,由中国电影资料馆负责制作。
2015年,郭建华又带来了《关于扩大花生夏直播种植面积加大花生良种种子补贴力度的建议》。她说,近几年,由于农村劳动力不足,人工投入大、机械化程度低的“麦套花生”种植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的实际需求。采取“夏直播”种植花生,不仅可以解决“麦套花生”播种质量差等问题,而且具有利于小麦机械化收获和花生机械化播种,省时省工。
郭建华还说,在有条件的地区扩大“夏直播”花生种植面积,加大对花生良种种子补贴力度,有利于引导、帮助农民实现粮油双丰收,真正实现强农、惠农、富农。
连续三年带着花生上两会,今年郭建华代表带来了大大小小八种花生深加工产品。指着健康、营养、不同包装的花生深加工产品,郭建华告诉记者,“花生油是冷轧的,炸东西没有烟,有普通装还有旅行装;花生米一共有三个口味,大小两种包装,初期的市场反应特别好。”
介绍完她的花生产品,郭建华代表也不忘电影。“农民需要好电影,花生科教片为农民种花生提供了好技术;花生丰收了,农民也想把做出来的花生后产品送进城里的电影院。”
通过电影手段
帮农民学法、懂法、用法
从普通农村电影放映员到全国人大代表,郭建华深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性,也知道要引导、培养农村农民的法律观念,必须依靠通俗化的传播手段。去年,她提出《关于加强廉政普法宣传教育的建议》,希望通过影像教育和廉政大讲堂,使广大党员干部在健康高雅的艺术享受中,受到廉洁思想教育,“让反腐倡廉走出枯燥的说教”。中纪委在答复中也明确了“发挥大众传媒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这一次参加两会,她结合基层弄民的呼声提出了《关于加大农村普法宣传力度让法制教育通俗化的建议》。郭建华说,利用通俗化的手段普法,农民易学易懂容易接受,也方便他们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当下在农村,还存在大量不会使用手机、互联网等移动通讯工具和网络工具的老人和未成年人,他们同样也是法律知识、法律观念相对薄弱的群体,最容易被侵害,也最容易因不懂法而违法。”郭建华说,专业的法律名词、术语对农民来说往往很难懂,会超出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范畴。有了以往放电影和拍摄电影科教片的经验,郭建华建议通过图文并茂的法律宣传手册、入村入户深入浅出的法律常识讲解、故事化情景化的法律宣传片等形式在广大农村进行普法教育。
关于电影,关于农村、农民,郭建华的思考还有很多。作为中央电视台组织评选的“全国十大三农人物”之一,她总是谦虚地说,全国人大代表是全国人民赋予她的权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己在基层文化战线从事农村电影放映41年,将永远和广大基层群众在一起,做农村和电影的纽带,为广大农民代言、为广大农民鼓与呼。
林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