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电影市场建设,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江西欣荣院线 时间:2009-05-07 00:00:00 来源:内部 作者:管理员 2787 次浏览

  农村电影工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解决当前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对于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村电影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如何加强农村电影市场建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农村电影市场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加快农村文化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农村电影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2007年工作要点》、《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并将其列为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重要工作目标,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总体布局中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内,还纳入到了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村电影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一是我省关于全面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政策保证和资金支持。

  我省于2007年12月3日在青州启动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一项造福百姓的“惠民工程”。

  《关于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意见》(鲁政办发〔2008〕44号)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组织领导,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和保障体系。同时,省财政专门设立了农村电影专项资金,用于放映公益电影场次补贴,按照省、市、县三级财政共同安排每场200元的标准,省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按照40%、60%、80%的比例给予补助,差额部分由市、县两级财政分担。目前,我省是全国第一个对农村电影放映实行全部财政补贴的省份。这一系列政策有效调动了我省农村电影放映的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群众看电影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是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科技知识、经济信息、休闲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市场环境。电影是广大农民群众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在农村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广播电视、音像放映等文化娱乐方式在农村的发展,电影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但是,但农村群众仍然把看电影作为十分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电影进村,还是老少咸宜的文化聚餐。村委会也把它作为召集村民集中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载体,作为基层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农村电影市场的潜力和发展的空间日益扩大。

  三是农村电影的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体制基础。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思路,这就是李长春同志总结的“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我省也已经组建多个省、市级电影公司为龙头、县电影公司和民营企业参股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乡镇布点组建的放映队,初步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经营新格局。

  四是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技术的应用,为农村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技术基础。靠吸纳世界先进的技术成果,靠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数字技术在农村流动放映的应用上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效,通过胶片转数或数字制作-数字压缩集成打包-上星传输-地面硬盘接收-输入并利用服务器和投影仪放映-安装5.1声道功放,我国已经建成一整套数字放映系统,而且质量可以远远超过16mm胶片。银幕扩大到5-7米,画面达到高清晰度、永不出现划痕,环绕声达到立体效果,设备和片源价格大大降低,而供片和订购全面实现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这就为全面满足群众的更高要求和形成广告市场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新的形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农村电影现状还不能令人满意,农村电影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与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城市电影的发展步伐、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困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是:

  (一)农村电影市场发展不平衡

  1、放映实体的分布不均。各地区之间在放映设备、放映人员、放映队配置上有较大差异。据调查结果显示,凡是农村电影繁荣发展的地方,其实力较雄厚,拥有放映主体数量也较多,不仅能完成或超额完成“2131”工程放映指标,而且市场运作也十分活跃。相反,有些地区经济基础较薄弱,拥有的放映主体偏少,农村电影发展相对滞后。

  2、对农村电影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实践证明:凡是政府对农村电影重视的地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就落实得好,抓得扎实;反之,在扶持农村电影上就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如放映指标未及时分解到镇、村,补贴资金拨发不及时,放映任务未及时落实到电影放映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另外,部分农村电影放映人员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够强,缺乏足够的热情,这也是导致地区之间农村电影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二)部分地区农村电影市场体制陈旧,经营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由于县级电影公司大多是所属行政区域的国有电影企业,过去主要是以发行业务为主,是单一国有体制,又承载了一些政府行政职能,所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观念和意识比较淡薄,部分地方甚至还存在垄断发行放映的问题,使当地电影市场主体不到位,缺乏竞争,长期得不到发展。

  部分地区“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有所抬头。有的地方农村电影工作脱离农村、脱离市场,仅仅依靠政府扶持过日子,不给放映设备、不给拷贝就不去放电影;不采取收费办法,不靠财政补贴,就不知道怎么去放电影。甚至有的地方出现了将政府资助的设备、拷贝闲置的问题。

  (三)农村电影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

  不少地区特别是一些老少边贫地区还存在放映空白区,一些农村电影放映队设备陈旧,数字电影设备匮乏,乡镇影院整体呈下滑趋势。比如烟台某市乡镇影剧院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全市13个乡镇,保存下来只有5家。就是在这五个影剧院中,除1家进行过整修外,其它的4家都已不能正常使用, 而社区或村里的影剧院更是少得可怜。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往往只能露天放映,受天气、季节等因素影响,在农村群众最需要文化生活的冬、春季节不能满足需求。

  (四)受农村群众欢迎的优秀影片太少,拷贝供应不足

  目前投放农村电影市场的影片节目较旧、质量较差、品种较少,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优秀故事影片和适销对路的科教影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与农村群众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最受农民群众欢迎的影片有三大类:战争片、喜剧片、戏曲片。农民群众之所以喜欢这三类影片,很大程度上与农村电影观众主体构成成分的改变有关。如蓬莱市有两大现象引人关注,即“空巢村”和外来农民工现象。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蓬莱市农村也出现了大量“空巢村”,如大辛店镇东杨店村,中青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几百人的村庄只剩下185位老、弱、幼留守。与此同时,新港开发区由于民营企业发达,又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农民工。以新港街道马格庄村为例,本地常住人口只有1000多人,而外来农民工却近万人。因此,“空巢村” 留守的老、弱、幼以及外来农民工逐渐成为了农村电影的主要观众。观众主体的改变,自然造成电影欣赏品位的变化。但是,投入市场的电影节目却没有随之改变。加之,农村电影发行周期过长,一些电影到达农村时,很多群众已经通过电视、网络或盗版光碟等看过;另外,有些反映农村题材生活的影片,由于创作者深入生活不够,在农民观众中也难以引起共鸣。

  (五)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随着农村电影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电影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特别是数字电影放映进入市场后,对农村电影放映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构成复杂,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数字放映技术掌握不够熟练等问题。尤其是缺乏具有现代化市场运作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六)农民观众电影消费观念亟待培育

  蓬莱市曾就农村电影市场问题召开全市文化站长会议,当谈到“农村电影能不能收费放映,走商业化运作的路子”时,文化站长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不行,至少现在是不行”,“要收钱就没人看了”。农村电影收费为什么这么难?为什么逐渐富起来的农民宁可忍受电视机前的“电影”,宁可去买几块钱一张的盗版碟,也不愿意去享受电影的高品质视听效果呢?分析起来,根本原因并不在于票价高低,而是农村电影尚未培育出强大的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农民群众的电影消费观念几乎为零。因此,让农民花钱看电影,哪怕仅仅是两三元钱的票价,可能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制约农村电影由公益化向商业化市场过渡的一大症结,这个问题在全国都具有普遍性。

  二、加强农村电影市场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事业,一手抓经营性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实现农村电影全面繁荣发展。当前,要围绕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要求,把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 提高认识,加快观念更新

  目前农村电影工作中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和观念不新的问题,有的认为电视普及了,电影可有可无;认为农村电影要靠国有公司、国办队发展,民营公司、个体放映员靠不住等。实践证明,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农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在日益提高,对电影文化的需求不是没有了,而是越来越高。他们渴望看到内容新、质量好、品种多、适合需求的影片,渴望能够享受到良好的视听效果,享受到优质的服务。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一要重视,二要创新,把认识统一到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问题,仍然是我国电影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光荣职责”的要求上来。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仍然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农村需要,农民渴望。农村电影的放映,特别是优秀影片的放映对于保障农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广大农村群众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强化管理措施

  农村电影是一项具有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事业,在现有条件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政策杠杆、资金投入、市场调节等多种手段,推动市场的培育和事业的发展。但搞好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服务,既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更要改进投入方式、创新投入机制。政府投入,是为了“办事”,而不是为了“养人”。政府投入主要用于资助流动放映设备、流动放映车和提供场次补贴。对于政府资助的设备,要通过公开招标经营等方式,探索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由省级或市(地)级电影主管部门招标或委托招标给农村数字院线公司经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于政府提供的场次补贴,要本着对国有、集体、民营、个体一视同仁的原则,公开招标、公平竞争。

  对农村电影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一是要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和运行的管理,确保省、市投入的资金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截留和挪用。各级财政、纪检监察部门要负责监管“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专项经费的及时拨付和专款专用,对挤占挪用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二是要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设施设备运行维护的管理,使工程建成后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三是要加强农村电影市场的管理。各级文化部门切实加大对农村电影市场的监管力度,强化对农村电影经营实体的规范管理,严肃查处电影放映过程中的侵权、盗版行为,坚决取缔DVD、VCD等非法电影放映活动。对违规违法的放映队可采取警告、扣除放映津贴、取消放映资格等处罚。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公益电影服务质量考核制度。通过建立映前公示、映中监管、映后统计等制度,做好放映场次的监督管理。各放映单位应如实填写《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报销凭证》、《农村公益电影回执单》和《农村电影放映情况统计表》,按规定程序上报。放映队在每个村放映每场公益电影都必须经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村会计)、村民代表、院线公司签字盖章,并经县级文化部门审核后,由电影放映单位按月到所在县(市、区)财政部门领取补贴。

   (三)继续改善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条件,大力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大力改善农村电影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夯实农村电影基础,是农村电影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农村电影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解决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必要的电影放映设施设备问题。一是要继续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重点做好巩固、扩大和提高的工作。要巩固前几年“2131”工程建设的成果,保证不萎缩、不返盲;要进一步扩大电影在农村的覆盖面,努力消除电影覆盖的空白点和盲区;要通过更新改造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和发行放映网络,不断增加农村电影放映场次,提高放映质量,有条件的要逐步由露天放映向室内放映过渡、由16毫米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由免费放映向低价有偿放映过渡。二是放映队伍可购置流动电影大棚,应对天气和季节因素的影响,改善农民看电影的条件。三是要结合乡镇文化中心、文化站建设,完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建设。各级财政要积极落实电影放映场所建设改造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要对县、乡原有的影剧院、录像放映厅等场所加以充分利用,更新内部设备,不断改善农村电影放映场所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努力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电影放映格局。四是大力推广数字化放映。电影数字化放映与16毫米胶片放映相比,设备携带方便,放映质量高,发行周期短,运营成本低,特别适合在农村流动放映,是当前让农民群众看到电影、看好电影非常有效的技术手段。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电影存在的发行周期长、发行成本高、放映质量差等突出问题,而且十分便于管理,可以促进电影在农村的迅速普及。

  (四) 努力改变农村电影节目陈旧、品种少的现状

  农村题材故事影片、农村科教片数量偏少、质量不高,农村影片发行放映周期过长,是制约农村电影放映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强农村电影市场建设,首先要从源头抓起、从影片抓起。一是要进一步繁荣农村电影创作生产。切实增加农村题材电影作品在整个电影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同时在资金上加大对农村题材故事影片重点选题创作生产的资助力度,确保每年推出几部反映当代农村生活、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二是要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加强对优秀农村题材故事影片的宣传评介,为农村题材故事影片的创作生产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要在加强农村题材故事影片创作生产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科技兴农、卫生防疫、反对封建迷信、普及法律知识等适合农村放映的科教片的生产。其次,还要积极培育成熟的农村电影市场,早日形成规模化放映,只有到了全国67万个行政村都能正常发行放映的时候,片商和发行商自然就会愿意把又新又好的影片调到农村来。再次,要改革现行的农村电影发行方式和运行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如数字电影节目的购买,政府给予每场胶转数影片一定数额的公益影片和商业影片平均差价的专项补贴资金,专用于订购数字电影节目的场次。

  (五)加快构建农村多元放映主体网络体系,精心培育农村电影市场

  农村电影事业的发展光靠政府“养”是行不通的,要着力改革农村电影放映体制,完善市场体系,形成新的市场主体,积极构建多元放映主体网络体系。一是要加快推动县级电影公司的转制。首先,推动其进一步面向农村市场,面向农民群众,加快创新,学会走联合发展的路子,吸纳各方面力量组建股份制放映实体,尽快成为农村电影院线放映的主力军。其次,积极组建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一般情况下以市公司为龙头,县公司或社会资本为股东,乡和村为放映点的股份制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其实质是将过去的以行政为纽带、发行放映相互脱节的旧体制,变为以资本为纽带、发行放映一体化的院线制。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进一步放宽农村电影准入限制,在政策上一视同仁,在经营上公平竞争,大力发展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发行放映新主体,积极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农村电影事业发展,鼓励支持农村电影固定或流动放映点的国有民办,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个体放映队。加快形成适应农村电影发展需要、投资主体多元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农村电影经营新格局。三是要打破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行政垄断与地区壁垒,积极推进农村电影的跨地区经营,进一步畅通发行渠道,搞活放映市场,鼓励跨地区从事农村电影的发行放映、跨地区组建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等。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搞活经营。要想建立起现代化农村电影市场体系,农村电影就一定要从公益性放映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因此,农村电影市场要持久发展,电影放映企业要生存,就要寻求盈利途径,精心运作,搞活经营,这样路才能越走越宽。比如蓬莱市农村电影市场积极走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的路子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影企联姻”主动与企业、商家合作,通过电影刊播广告和举办企业冠名电影节目等多种形式赚取经济收入;积极开展“科教影片专题宣传放映活动”。电影放映单位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科教影片公益性放映活动,帮助送科教电影下乡,既为农民群众送去了科普知识,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联系桥梁,又可以赚取合作单位的场次补贴。

   (六)加强农村电影队伍的建设

  为了适应农村电影市场发展的需要,要不断加强农村电影队伍的建设,要着眼于队伍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进新老队伍的交替,逐步实现农村电影工作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现代化。一是要加强农村电影从业人员培训,大力推行培训上岗制度。尤其要针对目前农村放映队伍普遍存在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数字放映及维修技术不精等问题,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放映员要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二是加强对农村电影放映员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放映员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要发扬过去放映员挑着电影机走乡进村送电影的风格,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现代农村电影事业发展之路。三是切实解决农村电影放映人员历史遗留问题。对经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备案的农村电影放映人员(不含按国家有关政策已办理退休、已调入其他单位、擅自脱离放映岗位、组织上已明确辞退的放映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等;对不符合办理养老、医疗保险的放映人员,可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妥善解决农村电影放映人员生活待遇等历史遗留问题。

  (七)把培育农民电影消费观念提上日程

  就目前我国农村电影的现状,现在谈农民电影消费观念的问题还为时尚早。因为,培育农民电影消费观念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成熟才行,诸如社会环境、经济实力、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等。但是,为早日培育出一个强大的农村群众性电影文化消费群体,使农村电影市场发展有足够的后劲,应该把培育农民电影消费观念的问题提到日程上。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可尝试适当收费, 逐步由免费放映向低价有偿放映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