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流动电影发展新思路 开拓公益数字电影放映新举措

江西欣荣院线 时间:2013-08-02 16:28:43 来源:内部 中国电影报 方昱 付发学 作者:管理员 1919 次浏览

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一项投入成本低,社会效果好的文化惠民工程。自2006年国家实施农村电影放映体制改革暨数字化放映推广以来,农村电影放映事业蓬勃发展,截至2013年2月,全国已建立农村数字电影院线290条,拥有流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42467套,建立地面数字电影卫星站150个,每年全国各地订购影片量达850多万场,建立了GPS-GPRS远程适时监播系统,实现了“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形成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放映新格局。

随着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视网络的普及,青壮年外出务工、求学深造,农村也在发生着城市化、工业化、老龄化、商业化、并村化、格式化的聚变,农村电影观众逐步流失的现象近一两年突显。可基层放映队(员)们坚持送电影到农村,哪怕只有一人他们也要把这一文化惠民工程按计划完成。而城市社区和新型城镇居民看电影的需求俱增,这一反差为我们开拓城镇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平台。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目前现状如何?城镇社区(广场)电影究竟有多大需求?实现公益电影社会全覆盖的可行性有多少?为此,笔者走访调查了陕西省内外11个地市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和30多个村镇、社区,试图探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农村电影的现状和“囧”境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以来,其政策终极目标——“群众受惠”已基本达到。例如 “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的落实,虽然国家投入的GPS-GPRS远程适时监播系统不尽人意,但各院线公司加强了对放映队(员)和有效放映场次的管理,一村一年12场电影的任务均能完成,谎报场次问题已基本得到遏制。目前农村观众人数普遍下降是目前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调查的56 个村中,观众人数100人以上的村21个,50人以下的村 17 个,50-100 人之间的村18 个;调查32 个放映队(员),有计划放映的21个,映前动员的4 个。随着国家并村强镇方略在农村的实施,一般的行政村基本维持在3000-5000 人左右,除去40%外出务工人员,在村人数仅为2000 人左右,加之村内各组之间聚散不均,平均每场电影观众人数仅为7%左右,使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性、公正性、基本性以及社会性打了折扣。且在调查的村中,没有一处室内放映点,露天放映经常受天气影响或被迫改期。

另外,农村需要大量适合当地的科教和戏剧影片,年初以来,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交易服务平台新增影片48 部,《泰囧》、《越来越好之村晚》、《十二生肖》、《雨中的树》、《绝路求生》、《麦兜响当当》等新片订购火爆,科教片《家庭急救常识》深受农民喜爱,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今年初,宝鸡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组织举办了一次“农民点电影”活动,50 多个农民代表普遍反映,他们喜爱的影片主要是:地方戏曲类、适合当地的科教片类、农村题材的故事片等,按照农民自己话说就是:“我们爱看的要不是从头笑到尾,要不就是从头打到尾”。看来农民对新片并不一定要求与城市同步,这为我们留下了足够的服务空间。通过上述调查,笔者认为农村电影观众流失的原因不仅是城镇化的进程和电视网络的普及这一客观因素,还受我们自身的宣传和服务是否到位这一主观因素的直接影响。

 

        ◎ 城市社区(广场)公益电影争先开展

有了农村数字电影院线这支队伍,城市社区(广场)电影的需求纷沓而至,各种形式的公益电影在各地如雨后春笋普遍展开。据走访调查的11个地市中,全部在不同程度地开展着。

 经调查,社区或广场电影每场观影人数基本是农村场的3-5倍,甚至更多。尤其是夏季,每逢周五、周六晚在社区或城市休闲广场看电影的景象令人可喜。

 电影惠民的双赢效应,既为民谋利,又可宣传政策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愿意主动支持这一行为。榆林市政府每年从财政拿出10万元“买广场电影”让群众受惠,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也拿出一定的经费让电影“进工地”、“进企业”,西安、延安、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铜川等地政府或部门也表明了在促进城镇社区(广场)公益电影事业的积极态度。企业文化建立和产品宣传促销也需要电影这一不断扩大覆盖的载体。院线公司是企业化运行的文化实体,其利润产生主要依靠农村公益电影映前广告和承揽收费场次的公益放映来实现。目前农村公益放映观众人数少,广告效果不好,不利院线公司发展。相反,广告客户更看好观影人数多、宣传效果好的城镇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

当然,城镇社区(广场)公益电影还有待进一步规范。除了政府有关部门与院线公司合作开展等形式的公益电影放映之外,所谓 “影企联姻”形式的放映场次时有时无,缺乏长效机制让广大城镇市民不能充分享受到电影这一文化惠民政策。因此,开展城镇社区(广场)公益电影放映,填补公益电影为民服务的“漏洞”,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并加以规范。据此,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在农村——农民,城镇社区——市民也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部分。因此,公益电影这一文化惠民政策应尽快覆盖全社会,成为惠及全民的 “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公益电影跟进服务实践诠释城乡无缝覆盖趋势

2011 年前,陕西省农村公益电影覆盖 28380个行政村,随着国家城镇化进程步伐,撤乡并镇,农村移民合并,行政村数逐年减少,2012年以后为27310个,总体减少了1070 个行政村。这样的不利条件下,公益电影应该如何培养更多观众?

首先要加强内部管理,增强服务理念。所调查的院线公司深知基层放映队(员)是落实电影惠民政策的主要实施者,并且承担着观众需求等信息的收集和反馈。除了加强他们的技术培训,提高放映质量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他们热爱电影放映事业,全心为观众服务的认识。因此,各院线公司在进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普遍将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等作为放映员的必修课进行学习辅导和交流。近年来虚报场次、空放场次和违规操作等不良形象基本被遏制,从而群众对公益电影放映质量的满意度在不断提升。

其次,新片更新速度的加快,有利于观众兴趣的提高。去年以来,数字电影节目管理中心新片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故事片《越来越好之村晚》还实现了与主流院线同步上映。另一方面,放映队应院线公司要求对影片的更新周期也在进一步缩短。据了解,目前陕西省各院线公司平均影片更新周期从原来的5.6个月缩短到3.5个月,最短的放映队达到1.5个月。除此之外,各地院线公司还将新片推介作为工作常态,定时发布。咸阳、榆林、汉中、渭南、延安、宝鸡等地院线公司每月利用各种形式向放映队和观众推荐新片,宝鸡院线举办“农民点电影”活动等,让观众参与公益电影选片,逐步提高了农民观影的兴趣 

另外,采取多种形式“热场”,做好映前宣传,提高单场放映群众知晓率,也是提高观影人数的方式。据调查,商洛、咸阳、铜川、宝鸡等地制作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广播电视广告和墙体广告进行宣传;还有的部分行政村设立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公示牌》,除了公开监督以外还有下次放映时间、地点、片名等宣传预告的内容;很多基层放映队(员)为了吸引观众,或利用广电部门下发的应急广播系统进行广播,或映前播映本村镇文化活动的视频,或将农村电影政策和身边的趣闻乐事自编成快板、相声等音频播放进行映前“热场”。 2013年陕西省电影工作会提出了“电影跟人走”的工作思路,针对农村人口分布情况和集聚规律,宝鸡院线公司下发了《关于加强小城镇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的通知》,要求利用小城镇机关单位集中,商业繁荣,常驻人口多,放映条件好的优势开展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在小城镇和社区(广场)电影放映中,他们鼓励放映队联合教育、科技、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文化、旅游等部门在农村开展综合性文化下乡活动和农村物资交流会、庙会、灯会、游园以及各种节庆期间集中为农民送公益电影,以扩大公益电影影响力。这样积极配合集镇民风民俗活动的公益电影放映实践活动,既完成了放映任务,也提高了观影人数。

 

        ◎ 政府主导,权利均等实现公益电影全覆盖

 “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是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发展新思路,在现阶段这一模式同样可以指导城镇公益电影的开展,使之真正得到全社会覆盖。

 首先,笔者建议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变更为“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将各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 更名为:“××公益电影院线公司”,并由该公司承担区域内所有公益电影放映任务,按照目前的农村公益电影有关政策和标准实施场次补贴。

其次,建议以城市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主体,以社区(或广场)为放映点,以城市普通居民(含进城务工人员)为服务对象,以院线公司为实施单位,按照“一周一区一场”电影的任务编制总场次。

在设备配置方面,希望根据城市电影放映环境和人数的实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一规划,采购高亮度、大银幕、5.1声道的流动放映设备(可采用0.8K升级型流动放映设备),适应城市社区群众观看。目前,甘肃光学仪器厂研发的0.8K升级型流动放映设备在陕西二级放映市场已投放了20余套,观众普遍反映良好。

至于节目管理,与现行的0.8K 节目一样,在交易平台上设立社区(或广场)电影专区,节目投放时间适当提前于农村市场电影,适当增加优秀少儿和进口影片。除此之外,湖南省益阳市广场电影采用组织、政策、宣传、资金、管理和监督“六个到位”的做法也值得借鉴。